猜火车、恐怖游轮……为什么电影总爱用“交通工具”来取名?

Fashion  | 

猜火车、恐怖游轮……为什么电影总爱用“交通工具”来取名?




本月,我们想和大家聊聊关于“交通工具”的那些事,除了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外,我们将视线转向电影世界。在不少电影里,交通工具也时常作为举足轻重的角色出场。





比如满载着复仇的《东方快车谋杀案》,


又比如象征着不同社会阶级的《雪国列车》,


还有那《泰坦尼克》上的华梦一场。


人们因为拥有了交通工具,也扩宽了表达的边界,更赋予了它们更多的含义。所以今天,我们精选了7部以交通工具为主角的电影,带你一一解读其中的奥义~


*本文内含大量文字,欢迎大家细细品读




《猜火车》

 一种迷惘 


“猜火车” 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打赌猜测下一班经过的时间和地点,借此打发生活。




原著作者欧文•威尔士则解释:在他成长的爱丁堡有个废弃车站,瘾君子们经常去那吸毒,但是为了对其他人掩饰,就谎称自己是去玩猜火车的游戏。电影导演丹尼•博伊尔补充道:80年代晚期英国用trainspotting(猜火车)来指代对某些很琐碎的事物的瘾,吸毒只是其中一种特指。



主角雷登刚过二十,便沉迷于毒品,和狐朋狗友们坑蒙拐骗。故事结尾,雷登趁其他三位朋友不备,卷走全部贩毒所获的钱财,一走了之。他迎着阳光咧着嘴,走在伦敦大桥上,仿佛前程似锦。



电影刻画了80年代“垮掉的一代” 正青春年少,却寻觅不得生活的意义。沉溺与叛逆成为他们逃避现实、躲避庸常的一种非常规的手段。正如雷登所说:“如果政府禁止了维他命C,我们也会吸维他命C。”影片以“猜火车”为名,意义深远,当火车狂啸过站时,也不知要将主人公们的命运载往何方。



1804年,英国技师德里维斯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被称之为“火车”。


1996年,电影《猜火车》以猎奇的镜头、凌冽的摄影和荒诞的台词赋予了火车新含义。




《恐怖游轮》

 罪与罚 



这原是一个关于时空漩涡之类的科幻故事,可看到中间宿命般轮回时还狠狠地敬佩了一下导演。怎么能把科幻片拍出了哲学的感觉呢!



周六早上,单亲母亲杰西带着儿子去赴格雷格的约而一起出海。结果发生车祸,二人当场死去。弥留之际,杰西请求死神能带她去港口见格雷格一面以了牵挂。她承诺死神会回来赴死,却违背了承诺一去不返,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降罪——陷入无限的死亡循环和轮回。游轮就是炼狱般的存在。



关于这些,片中早已给出了明显的隐喻:游轮名为“艾俄洛斯”。在古希腊神话中,艾俄洛斯的儿子西西弗斯被打入冥界之后,请求给予三天返回阳世去掩埋自己的尸首,但当他回到人间却眷恋不肯离去,背弃了自己的承诺,最终被赫尔墨斯捉回。作为惩罚,他需要无休止地推石头上山,再眼睁睁看着石头滚落山脚,从此陷入毫无意义的循环中。



当问到最初的概念是来自何处时,导演说想制作一部 “如果有一天你照常去工作却发现你其实早就死了” 的电影。后来,他在构筑剧本的时候加入越来越多的元素,让整个故事变得非常复杂,一环套一环,才创造了这部经典。





《十七岁的单车》

 残酷青春 



20世纪90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对于少年时代的他们,都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电影以“单车” 为主轴。导演王小帅凭借单车将本不会交集的两条平行线连接起来,擦出火花。他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两个不同阶层社会下的青春时代的故事。他把镜头对准两个少年,一个是农村来外打工的少年,一个是城里贫困家庭的少年,用他们的故事来阐述平凡人的平凡十七岁。


单车对于阿贵来说,那是他的一切,失去了它,他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存工具;对于小坚来说,表面上是他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但实际上只是他虚荣心的表现,失去它,仿佛失去在城市中立足的尊严



电影的开头很幽默,但绝非是哗众取宠。公司的女员工操着冰冷而又尖锐的北京味普通话——询问着面前的一群言语笨拙乡下小伙子。可是导演的用心不仅仅局限于幽默,凡是幽默必有所合谋,我们在笑的同时也在潜意识里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是那么的遥远,他们的相互了解似乎只能从那一个小窟窿才可以窥探一二。





《末路狂花》

 亡命之徒 



《末路狂花》完美通过贝克德尔测试:电影中必须出现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有交谈;谈论了除男人之外的话题。这个测试原本是对女性因性别歧视而在电影中缺乏代表性的嘲讽,但如今它已演变成一种衡量“好电影” 的标准。



罗杰• 艾伯特曾这样评价《末路狂花》:“它在各个年龄层的女性观众中间有强烈共鸣,足见挑战社会权威的经典作品有很大市场的,只不过这一次,挑战者换成了女性。”



即便二十五年后再看这部影片,即便“女汉子” 在如今的现实生活和大银幕上已比比皆是,塞尔玛和露易丝依旧驾着那辆66年的绿色雷鸟勇敢倔强地狂飙在每一位女性心上。就像主题曲中唱的那样,“无论时间如何冲刷,此刻的感觉永不改变。” 电影更在当时引发了现实社会中诸多女权讨论,同年便是有3位女性成功竞选参议院,影响力超越了电影本身。




而电影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两位主角在做自由和死亡的抉择前进行的最后一番对话:


“Let’ s keep going!”

“Are you sure?”

“Go!”



话毕,那辆66年的绿色雷鸟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姿态飞向了悬崖。不自由,毋宁死,《末路狂花》把最好的旅途是不归途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尔的移动城堡》

 怦然心动 



哈尔是一个天才魔法师,但他不愿意将能力用于战争,因此他把自己囚禁在城堡里,希望能躲避国王的应召。人们纷纷相传哈尔是个邪恶的巫师,专门掳掠小姑娘并吸食她们的心脏。


事实却是,哈尔帅气逼人,品味高雅,对衣服和发色有着偏执的挑剔,待人亲和,非常绅士礼貌。再加上木村拓哉的配音,成就了宫崎骏宇宙里最受欢迎的男性角色。




该片改编自英国的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师哈威尔与火之恶魔》。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城堡指封闭的心灵,比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夏洛蒂• 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而移动的城堡正是哈尔流浪的心。




移动城堡是火魔卡西法移动的,卡西法的法力来自哈尔的心脏,所以才说,移动城堡代表了哈尔的心灵幻相。影片伊始,一座城堡在平原上缓缓而行,四只脚爪撑起的金属城堡外型颇似一颗色彩斑斓的巨大心脏,烟囱和屋顶如同心血管一样密布。


城堡在苏菲的面前停下,发出高分贝的摩擦声响,剧烈地颤动着,不就是哈尔的心脏在颤抖吗——他终于等到心上人。





《海盗电台》

 摇滚不死 



泰坦尼克号埋葬了钻石、生命,留下了永恒的爱情;海盗电台船埋葬了唱片、记忆,留下了永恒的摇滚。


1966年的英国,北海上一条游艇承载着怀抱摇滚梦想的年轻人,在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着自己喜欢的内容:摇滚、爵士、新闻、天气预报、游艇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它就是海盗电台。



大不列颠的年轻人,无论种族、信仰、身份,都热衷海盗电台的音乐。



《海盗电台》描述了六十年代的故事,其中有些观点放到现在看也不为过时:女权、反政府、同性恋、性解放、背叛与原谅、勇敢与逞强,连越战都以玩笑的方式提及了。整部电影以一种无政府主义、完全追求自由的方式去探讨这些问题。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台词都卡在我堕落的审美情趣上。



故事的起源是,17 岁的卡尔因沾上烟和毒品被学校开除,所以,母亲就把他送到教父昆汀的船上。



导演由卡尔的视角切入一个摇滚乐的理想天堂,停泊于大西洋的游艇,提供全年不休的音乐。每天各式各样的故事与情绪都在滋生,或狂欢,或忧伤,对17 岁的少年而言,思想与身体都面临着同样疯狂的成长。



最终为了逃离一直将自己当作眼中钉的政府的追捕,海盗电台起锚扬帆,却在沉船的事故中祭奠出故事的高潮。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穿越 



时空旅行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妄图改变命运或者时间逻辑,结局无可避免地徒劳一场。


为了拯救白晶晶,一次又一次使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的至尊宝,虽然阻止了自杀,却悖论性地使得二当家与春三十娘的命运转嫁到他与白晶晶身上——被断龙石两隔导致无法再见。



这就是著名的噩梦逻辑:你梦见你儿时失去的心爱的物件或人,努力去追,仿佛这回真要得到,却总会在得到之前醒来,或者是在脑内不断重演得而复失。


《月光宝盒》末尾反复的时空旅行的本质,便是在噩梦中对无法挽回过去的重现。时空旅行者对于命运的抗争,正是命运本身的决定性部分。人类从来没有赢过命运。如同至尊宝最后一次的时空旅行,穿越回五百年前寻找白晶晶的努力,正好是将他带回命运正轨的契机。



再者,《月光宝盒》鬼畜般的穿越也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在1994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昆汀的《低俗小说》打败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获得金棕榈,标志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折。



同年,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曼彻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以及刘镇伟的《大话西游》涌现。从此,后现代主义逐渐在文艺电影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也是时候,好好再回顾下这些经典影片了。


微信编辑 | 周小慧

文字 | Marvel

插画 | 金

图片 | 网络




Yoho!Now

潮流就是现在,分享有趣新
鲜男女生世界观。

关注我们

分享: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隐私条款 意见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5 南京新与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ICP备09011225号 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132号